淡水养殖污水处理设备
一、淡水养殖污水处理装置——概述
淡水养殖污水处理装置通过漂浮物清理与处理可将养殖池中的漂浮物、坏死的树叶水草、塑料瓶等垃圾清理,通过灭藻剂与净化剂的投放,可除去藻类、重金属元素、氮磷等**物元素,净化水质,通过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与固氮菌于纤维素分解菌等微生物的投放,进一步分解了碳系、磷系、硫系污染物,以及蛋白质、多糖和水溶性**物,增加了水质净化效果。
二、淡水养殖污水处理装置——技术方案:
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依次设置有粗过滤网段、生态池、沉淀池和人工生态湿地。
第1步:粗过滤网
从养殖池塘排出的养殖尾水,首先要经过20目和40目筛网制成的两道粗过滤网,主要过滤养殖尾水中的杂物和大颗粒杂质等,然后才流入生态池。两道粗过滤网之间间隔2-3 m,既利于尾水流通,又方便及时清理杂物杂质等。
第二步:生态池
生态池由鱼菜共生系统,不投饵鲢鳙鱼、田螺,及光合细菌(自培)等三个模块组成。
在生态池的鱼菜共生系统中,通过水耕栽培系统的微生物细菌,将淡水养殖尾水中的氮和**物分解,进而被水培蔬菜和浮游植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利用。鱼菜共生系统面积占生态池水面面积的10%-15%。不投饵放养鲢鳙鱼和田螺可有效利用生态池中的浮游动植物及底部杂质、**碎屑。鲢鱼放养密度控制在150-200尾/亩,鳙鱼放养密度控制在80-100尾/亩。
利用自培的光合细菌(仅需购买菌种和培养基,自培技术操作简便、廉),通过定期泼洒(10-15 天/次,雨天顺延)和灵活掌握用法用量(一般3-5 kg/亩,水质较差时适当增加用量;水体偏酸时先用生石灰调节pH至中性或弱碱性,然后再泼洒光合菌)的技术措施,不但可有效地将养殖尾水中的态氮、亚硝基氮、等有害物质降解,净化水质,而且可在生态池中形成优势菌群,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同时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并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综上,在生态池中构建鱼菜共生系统、放养不投饵鲢鳙鱼田螺及定期泼洒光合细菌等三位一体模式,可确保生态池养殖尾水菌相和藻相平衡,稳定水体pH值,并较大地改善、净化尾水水质。
第三步:沉淀池
由生态池出来的尾水再进入周边进水式沉淀池。沉淀池填充材料上层为蜂窝填料,下层为火山石、河沙,中间镂空高度20-30 cm。沉淀池采用具有防渗功能的砖混结构,为圆形,池深80-90 cm。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周边进水式沉淀池的出水效果较好。沉淀池上层的填充材料采用蜂窝填料,沉淀过滤效果好;中间镂空可增加上层过滤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间接增氧、改善水质(降低和消纳养殖尾水中的COD)的同时,为下层填充材料的更替留足空间;尾水经过下层火山石与河沙的进一步沉淀,流入人工生态湿地。
第四步:人工生态湿地
人工生态湿地有二次沉淀过滤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在人工生态湿地种植沉水植物绿狐尾藻,不仅能快速吸收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净化水质效果好,同时也是优质的青饲料和绿肥,兼具一定的观赏性。
第五步:尾水排放
经过上述步骤处理后的水产养殖尾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甚**于排放标准。淡水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可将尾水中的氮、**杂质和有害物质转化为副产品(鲢鳙鱼、田螺、蔬菜、青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产养殖成本和提高养殖综合效率的目的。
淡水养殖污水处理设备
三、淡水养殖污水处理装置——步骤:
1:清理漂浮物:清理淡水养殖池中的漂浮物、坏死的树叶水草、塑料瓶等垃圾;
2:漂浮物处理:对漂浮物、坏死的树叶水草、塑料瓶等垃圾进行分类并无害化处理;本方法通过漂浮物清理与处理可将养殖池中的漂浮物、坏死的树叶水草、塑料瓶等垃圾清理,通过灭藻剂与净化剂的投放,可除去藻类、重金属元素、氮磷等**物元素,净化水质,通过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与固氮菌于纤维素分解菌等微生物的投放,进一步分解了碳系、磷系、硫系污染物,以及蛋白质、多糖和水溶性**物,增加了水质净化效果。